一、十二平均律存在的缺憾与解决办法
我国是绵延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,音乐方面我国是旋律大国、音律大国。早在1581年,明代著名的律学家、历学家、音乐家朱载堉就首创“十二平均律”,比欧洲人提前了数十年,对世界音乐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,以至于现代钢琴等多数乐器都是依十二平均律制造和定音的。
但是,由于十二平均律本身建构方面的固有缺欠,不可避免地在应用中显示其不足之处,最大的问题是音不准。十二平均律的各音都是不甚精确的,因此十二平均律又被称为“不准律”。
在十二平均律中,乐音最重要的纯五度音程偏小(窄五度);而八度音程,虽然理论上看起来绝对准确(纯八度),但实际上听起来并不准。正如音乐人所指出的:“人们在欣赏音乐的时候有这样一种现象:即越是听到旋律音向高音方向进行时,越是希望能够逐渐高一些;反之,越是听到旋律音向低音方向进行时,越是希望能够逐渐低一点,这样才在心理上有种满足感,我们称这种向高低音两个方向逐渐扩展的现象为‘延伸’”。这是由于弦的物理特性和人们的听觉习惯,使乐音有不同于物理音高的特点:高音应偏高些、低音应偏低些。严格按着十二平均律定音的钢琴或电子琴,音乐家听起来是感觉不准确、不舒服的,所以要用调律师人耳听觉来矫正,这就形成偏离十二平均律的所谓“音准曲线”(也称为“偏离曲线”)。由于钢琴的音不准确,因此当钢琴与管弦乐等配合时,就显得不甚协调,互相让步,互相迁就。比如将钢琴的基准音调高些(443Hz)、管弦乐向十二平均律靠拢等。也严重影响人们用钢琴声做视唱练耳标准音时,对真正标准音的把握。连纯五度都不准,谈何掌握准确音高?实际上,人们的音乐实践从来就没有完全真正遵循过“十二平均律”,而是根据乐音实际要求以人耳听觉感受为标准做了调整。譬如说钢琴,在“基准音组”里是严格遵从十二平均律来分律,可是向其它音组延展时,就需遵从“音准曲线”(与十二平均律的偏差曲线)来矫正十二平均律的理论值。超过钢琴中部的一两个音组,钢琴的音就与十二平均律的值相差越来越远,到钢琴两端的琴键音,竟偏差达30个音分左右。
这些十二平均律的弊端有办法克服吗?转调方便的十二平均律是不是唯一的平均律?是不是像某些专家所言“谁也不能推翻它、动摇它”?能不能还有即结构简单、又操作方便、更精确一些的新的平均律呢?我的研究结论是:有!我主张的“新世平均律”就是将十二平均律的“窄五度”改成“纯五度”、将十二平均律的“纯八度”适当加宽延伸,改成“宽八度”,形成一种新世纪新的平均律,问题就解决了!
|